虽是老生常谈,但是仍有必要。
中国经济学教育起步很晚,并且一直亦步亦趋,东施效颦。所以,中国的经济学教育很乱,海归们主张全盘西化,土鳖们主张关门打狗。如何在二者之间寻找平衡,走出适合中国人自身特性的经济学教育之路?并且,要考虑中国国情、文化传统、知识结构、学生心理、国际接轨。难!
然而,可以探索,有几点需要付出努力去实验。
一是,一本好教材。现在中国经济学教材,一些以抄袭为基调,老的抄的是马克思的,新的炒的是欧美的;一些是为了评职称而写,东拼西凑;一些是由“名家”牵头,学生主刀。没有以中国为主线、真正适合中国大学课堂的中国版经济学教材。理论是相通的,内核可以接近,但需要有中国元素、中国价值观。
二是,教学要有讲义。中国高校教师已丢掉了原来的传统,现在很多教师上课或是照本宣科,或是直接念多媒体课件,没有板书、没有激情、没有互动、没有创新、没有讲义、没有作业。我们的大学课堂成了一塘死水,学生们听课不是享受、不是砥砺、不是挑战、不是引导、不是启发,而是出勤、而是应付、而是折磨、而是消耗光阴。没有好的讲义,就没有好的备课,就没有好的课堂设计,就没有严谨的课堂教学思路。
三是,教学要有方向性主导。要注重学生数理思维的培养,尤其是应用数理思维思考经济问题的兴趣的培养,克服学生畏难心理,乐于应用数理知识分析经济问题。不能脱离现实,经济是经世济民的学问,脱离了现实就枯燥无味,现实问题始终融在经济理论的教学中。
四是,教学要有互动。课堂不是电影院,学生不是观众,教师不是演员。教学是双方行为,学生是课堂的主导,教师是课堂的引导,课堂是教与学互动的平台。没有互动,课堂就了无生趣;没有互动,学生就索然寡味;没有互动,教师就应付差事;没有互动,知识就是僵尸,理论就是教条。
五是,教学要有延伸。课堂不是教学唯一平台,知识的交流更多的在课堂之外。师生交流、生生交流都很重要。如何将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,教师需要有敬业精神、奉献精神和爱心。如何延伸?讨论,作业,设计,答疑,辅导,实践,各种各样。
六是,教学要让学生感到享受。学习不能是痛苦的过程,而应是享受的过程。这就需要教师的课外功夫,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,需要长时间的精心准备,即使你是教学能手,即使你学富五车。50分钟的课堂时间,要让学生觉得意犹未尽,十分兴奋。
以上,是我的一点思考,也是我努力的方向。
评论